新華社南寧5月10日電(記者陳露緣、趙歡)“這里是百坭村的同心文化廣場,當年文秀姐姐就是在這里,和村民們一起商議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(zhàn)……”立夏時節(jié),在廣西西北山區(qū)的百坭村,三百多年樹齡的大榕樹下,樹葉沙沙作響,孩子們書聲瑯瑯,一堂特別的語文課在這里開講。
這堂語文課的內容是講授《青春之光》——這篇反映黃文秀事跡的課文,首次編入人教社統(tǒng)編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。來自樂業(yè)縣第一初級中學的七年級學生們,走出縣城教室,來到百坭村的小廣場,在大榕樹下聆聽這堂別開生面的語文課。
授課教師陸瑩通過遇見“光”、靠近“光”、理解“光”三條邏輯線,帶領學生們走進黃文秀的內心世界。什么是“青春之光”?聚精會神聽課的孩子們,在堂前課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:
“在村民們心中,文秀姐姐總是穿著一身運動服??僧斪x到課文里寫道,一條還未摘掉吊牌的魚尾裙靜靜躺在她的柜子里,我才意識到,原來她也曾是個愛美的姑娘。”
“文章中提到的47盞路燈、四座蓄水池、88戶成功脫貧的數字,讓我印象深刻。站在廣場上望出去,一盞盞路燈、村民新蓋的房屋盡收眼底,那些原本抽象的數字,在眼前變得鮮活而具體。”
“今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,我都要堅持不懈、勇敢面對?!?/p>
“‘青春之光’象征著文秀姐姐的精神,我要跟她一樣,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?!?/p>
……
在教師的點滴講述中,黃文秀那些奮斗的歲月徐徐展開,透過孩子們一張張樸實稚嫩的臉龐,記者仿佛看到了,他們與黃文秀敞開心扉的青春對話。
在課堂的觀摩席上,除了當地村民,還有一位特別的嘉賓——《青春之光》的作者祝紅蕾。孩子們對“青春之光”的理解讓她十分感動。“文秀是用整個青春在發(fā)光的人?!啻骸c‘光’,這兩個詞非常契合她的精神狀態(tài)?!弊<t蕾說,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發(fā)光的人,照亮身邊的世界。
課后,孩子們圍住祝紅蕾,請她在課本上簽名留念。新華社記者 趙歡 攝
公開課結束后,村里的致富帶頭人班統(tǒng)茂依舊在翻看語文課本,心中既激動又充滿思念。他告訴記者,黃文秀的事跡寫入語文教材,能讓更多青年讀到,對在致富路上奮斗的村民們來說,就像一道青春之光,鼓舞和照亮未來。
“把黃文秀的事跡編入教材,更具親近感和時代感,更容易引發(fā)青年人的共鳴與學習熱情?!绷x務教育語文統(tǒng)編教材編委會主任、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王立軍說,此次統(tǒng)編教材的修訂開創(chuàng)了一個新局面——為教材打造富有時代氣息的新經典;這些新經典將走進千千萬萬學生的心中,成為傳頌不衰的典范之作。
1.本網(張家口新聞網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協(xié)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2.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。聯(lián)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