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address id="hwa3d"></address>

<label id="hwa3d"><tt id="hwa3d"></tt></label>
    1. <object id="hwa3d"></object>
      <menuitem id="hwa3d"><cite id="hwa3d"><kbd id="hwa3d"></kbd></cite></menuitem>
      首頁 新聞中心 時政 獨家 縣區(qū) 小記者 教育 醫(yī)療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網(wǎng) 數(shù)字報刊
      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 > 新聞中心 > 即時新聞

      文化中國行·長江之歌丨飛越江河,太陽神鳥撒播的是稻作文明

      2024-10-26 22:22:10  來源:潮新聞

        來到成都,有兩個圖案,是你走到哪里,都免不了會跟它打照面的。

        一是國寶熊貓,二是太陽神鳥。

        金沙遺址博物館屋頂上的“太陽神鳥”圖案  圖片由金沙遺址博物館提供

        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、成都火車南站、成都地鐵站內,以及成都大運會的主場館透光屋頂,都能看到“太陽神鳥”的元素。它已經(jīng)融入成都人的精神脈絡成為城市形象標識。

        太陽神鳥的影響力也不僅限于成都——2005年,在專家們的聯(lián)名推薦下,太陽神鳥金飾圖案從全國1600余件候選圖案中脫穎而出,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的圖形標志,成為我國數(shù)以萬計的燦爛文化遺產的代表和象征。

        這件文物何以有這樣大的魅力?我想說,它的神秘精致、美輪美奐遠超你的想像。

        到達成都的當天下午,我們就去金沙遺址博物館“朝見”這件國寶。

        太陽神鳥金飾,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遺址。在金沙遺址發(fā)掘的第18天,考古隊員進行地毯式搜索時,被一塊已經(jīng)揉成團的小泥塊吸引,泥塊露出的一角在陽光下異常耀眼。

        剝落外層泥土后,里頭竟是一團金器。經(jīng)修復后,靈動傳神的“太陽神鳥”舒展旋轉,如同重獲新生。

       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,“太陽神鳥”的展柜設在“千載遺珍”廳的正中。

        陳列在“千載遺珍”廳里的太陽神鳥金飾

        薄薄的一片,斜躺在透明展臺上,緩緩做360度旋轉。它的大小跟一張CD差不多,由含金量高達94.2%的金箔片制作,厚度僅0.02厘米。圖案分為內外兩層,外層分布由等距的12條象征太陽的光芒組成,內層由4只首尾相接的逆時針飛翔的太陽神鳥組成。整個圖案均衡對稱,充滿動感。

        中華大地上的先民,自古有太陽崇拜與鳥靈崇拜,甚至在遠古傳說中,太陽就是一只金烏。

        在很多出土文物上,這兩者更是頻頻組CP,總是合體出現(xiàn)。比如大汶口遺址的“飛鳥負日”,安徽凌家灘遺址的玉鷹(鷹-豬-太陽合一)、良渚玉璧上的“鳥日合體”,還有石家河遺址被稱為中華第一鳳的玉團鳳,以長尾鳳鳥作首尾相接的圓環(huán)造型,也類似玉璧的形態(tài)或太陽的某種表現(xiàn)。

        在距今四五千年的中國稻作民族地區(qū),幾乎都是“太陽鳥”的天下。

        河姆渡文化的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

        它從何處來?提到“太陽鳥”,年代最早的是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,出土了那件標志河姆渡文化的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,作為長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,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還有“雙鳥捧日”“雙鳥共日”“雙鳥拱嘉禾”等飾紋的文物。

        從距今7000年到距今3000年,這只誕生起源于長江中下游的“太陽鳥”,伴隨著稻作農業(yè)的大傳播,飛越江河,掠過長江、黃河兩岸,更溯源而上,飛到了黃河中上游地區(qū)和長江上游地區(qū)。

        太陽神鳥金飾 圖片由金沙遺址博物館提供

        在長江上游成都平原的古蜀文化中,金沙遺址的“太陽神鳥”完成了體系化的過程,蘊藏著稻作農耕文化更豐富經(jīng)典的密碼——有專家認為,內層的十二道光芒可能代表12個月份或12個時辰;外圈的四只鳥,可能代表4個季節(jié)或4個方向,體現(xiàn)著先祖基于稻作農耕文明,對自然規(guī)律的認識和理解。

        金沙遺址出土的碳化稻粒 圖片由金沙遺址博物館提供

        稻作最大的特點是離不開耕耘。

        金沙遺址博物館里,還有一件“農耕之祖”——木耜(sì),樸素的樣子很容易讓人錯過它。這是目前我國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商周時期的一件木質農具,是成都平原稻作農業(yè)發(fā)達興盛的重要物證。

        “農耕之祖”木耜

        這件農用工具看上去很像現(xiàn)在的鏟子,長1.42米,由一塊整木制成,是一種翻土的農作工具。這么完整的發(fā)現(xiàn)非常難得,它出土于金沙遺址生活區(qū)的一個廢棄的“水塘”中,深埋細膩的淤泥之中,因為隔絕空氣得以保存下來。

        《易經(jīng)·系辭》記載,“斫木為耜,揉木為耒,耒耨(nòu)之利,以教天下?!币鉃椋褶r砍削樹木制成尖頭,揉彎木桿制成曲柄,發(fā)明了中國最古老的農具耒。人們又在耒的基礎上改造,將耒的尖頭變成扁頭,發(fā)明了耜。現(xiàn)代的考古發(fā)現(xiàn)也證實耒耜確實是耒與耜結合的工具。而最早的木耜發(fā)現(xiàn)于長江下游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,但出土時已并不完整。

        山東省嘉祥縣武氏祠的大禹畫像

        這件木耜,只是用來做農活嗎?今天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大禹畫像,來自山東省嘉祥縣武氏祠,出自東漢。大禹右手拿著的短柄工具,就是耒耜。耒耜可以做農活,亦可用于治水。

        金沙遺址博物館屋頂上的“太陽神鳥”圖案

        也許,當年的先民一邊在稻田里,琢磨著天象自然的規(guī)律辛勤耕耘,一邊要提防著賴以灌溉稻田的河流突發(fā)洪水,及時治水。美到極致的太陽神鳥與素到極致的木耜,是當時的“高科技”,是長江流域農耕文明的興盛標志。

        金沙遺址博物館鎮(zhèn)館之寶之一——十節(jié)琮,高22.2厘米,全器分十節(jié),每節(jié)有四個簡化的神人面紋,在上端的一面還陰刻有一神人圖案。這件玉琮的質地與金沙遺址的其他玉琮完全不同,其造型風格、紋樣圖案、制作工藝都與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一致,應是早于金沙1000多年的良渚人的產品。圖片由金沙遺址博物館提供

        遺跡館是金沙遺址大型祭祀活動場所的所在地,也是2001年2月8日金沙遺址的發(fā)現(xiàn)地,它是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商周時期的大型祭祀遺跡場所,更是目前金沙遺址五平方公里范圍內出土遺跡最為豐富、遺物等級最高、數(shù)量最多的一個區(qū)域。圖片由金沙遺址博物館提供

      編輯:王宸胤
      河山新聞
      移動客戶端
      張家口日報官方
      微信“張小全兒”
      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
      官方微博
      抖音掃碼
      關注@張家口NEWS
      【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版權聲明 】

      1.本網(wǎng)(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(jù)協(xié)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(wǎng)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 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(jīng)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的媒體、網(wǎng)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”,違者本網(wǎng)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
      2.本網(wǎng)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。聯(lián)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

     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刺激的视频_97人妻起碰视频免费_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_精品国产门事件在线观看 亚太影院 柯西贝尔-游戏赚网 国产性爱av毛片 久久夜夜躁躁精品 亚洲天堂2021av无码
      <address id="hwa3d"></address>

      <label id="hwa3d"><tt id="hwa3d"></tt></label>
        1. <object id="hwa3d"></object>
          <menuitem id="hwa3d"><cite id="hwa3d"><kbd id="hwa3d"></kbd></cite></menuitem>